广东智造进化论:“AIR”驱动千行百业变革
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许晋诚最近在密集接待投资人。
这家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的初创科技企业,过去半年已累计完成了近10亿元人民币融资。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世界的“器官”。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加速落地,这个关键零部件正成为资本布局的重点。
广东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近期,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产业资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的关注度正在提升,产融对接正进入一个升温阶段。这些投资人不仅来自财务投资机构,更有不少来自汽车、电子、物流等行业。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关键信号:“AI+”正加速迈向可验证、可复制、可盈利的商业化临界点。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活跃的创新生态、庞大的市场需求、多元的应用场景,成为“AI+”融合应用的“超级试验场”。立足于“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态势,AI+千行百业正在广东催生出显著乘数效应。
“十四五”规划期间,随着技术爆发、市场孕育和政策助力,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从1300亿元增至2200亿元,年均增速超15%。面向“十五五”规划,广东力推AI产业发展和“AI+”的力度将继续强化,近期出台的《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广东制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跃升。
应用场景,成为广东的核心抓手。广东明确将“推动工业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作为一大政策重点。今年10月,广东发布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覆盖制造、医疗、教育、安全等重点领域。
丰富的场景机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创新人才与产业资本南下,上演着赛博时代“孔雀东南飞”。这场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正以场景育产业、以产业聚生态,逐步探索出一条从应用端出发、反哺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广州里工实业的智能工厂里,双臂机器人正在学习机电产品的组装与检测,动作精确到一个配件的拿、取、放。这不是演示展厅,而是里工实业自建的“内部实训基地”,一个将AI训练融入日常生产的实战场。
“今年,我们给管理层定了个KPI,每人必须领养一台机器人,亲自训练它干活。”广州里工实业CEO李卫铳说。
很难想象,这家如今All in智能机器人企业,40年前是靠生产橡胶密封圈起家。从手工车间到自动化生产线,再到今天的智能工厂,里工的每一步都映射出广东制造业四十多年的转型方向。
2005年,随着人工成本上升,里工开始转向自动化生产;2015年,该企业开始研发机器人控制系统。彼时,尽管“离真正的智能化,还差得远”,但二十年积累的工业经验,为如今企业“杀入”机器人产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如果不是看到广东有这么庞大的应用场景,我们不会投入这么大。”他说,“这等于完全重塑了企业的基因”。
这些场景就在身边。广东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大省,数以万计的工厂都在等待升级;广东也是电商重镇,电商企业对仓储分拣的需求巨大;广东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地,汽车生产的柔性自动化趋势不可阻挡。
尽管面对着庞大市场,但里工实业内部也曾有过分歧:“主流派”认为人形机器人不是刚需,现有的自动化已经够用;“进化派”则坚持认为,未来一定是能自主决策、自己判断环境变化并对应执行的机器人才能真正替代人工,而双手协作是本质需求。“你拧瓶盖要两只手,打包、装配哪样离得开?而且,20年前谁能想到手机是触屏的?得往未来看。”李卫铳说。
最终,里工选择聚焦双臂协作、类人操作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专攻大多数作业场景需用手完成的任务:打包、分拣、装配、检测,并以“三高一低”的原则打造产品,即高载荷、高精度、高可靠性、低风险,确保人机共处的安全性。
这些技术突破,源于里工对工业场景的深度理解。哪里需要力气大,哪里需要精度高,哪里环境复杂,产品设计就精准对应研发。“我们做了几十年制造,知道工厂要什么。比如,广州天气潮湿,部分品牌机器人容易受潮进水,我们就针对性做了防水防潮的机箱,高温高湿的严苛环境都没问题。”这也给里工后来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埋下了伏笔。
“给航空航天提供机器人最看重两点:一是系统安全、自主可控;二是耐用性,得扛住潮湿、冷却剂这些特殊环境。我们的产品刚好契合这些需求,一下就打开了局面。”如今,里工的机器人还进入了智慧实验室场景。谈及拓展新场景、新市场,李卫铳很笃定:“场景,场景,还是场景。很多人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我们是首先聚焦钉子,根据钉子打造更适配的锤子。”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广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的核心逻辑。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正迈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广东企业早已不再停留于早期的“秀肌肉”,而是转向实打实的场景应用攻坚。这种转向揭示了产品、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不在于“能走能动”,而在于“能干好活”,考验着企业能否以技术创新破解工业场景的效率与成本痛点,成为制造业降本提效的新方案。对广东而言,广阔的应用场景正推动着技术和产业形成正向循环:需求牵引研发、场景反哺技术。
正泰新能源的光伏电池片“黑灯工厂”里,数百台移动机器人在无人环境中不间断地穿梭,繁忙地搬运着厚度仅0.1毫米的超薄硅片。它们自动避障、动态调序、无缝衔接各道工序,从上料到包装,全程无人干预。
这背后,是广东企业蓝海机器人构建的智能调度中枢在“指挥”,它让机器人从“单兵作战”变为“集群协同”。
与里工实业专注双臂机器人不同,蓝海选择了智能移动机器人这条赛道。蓝海机器人副总经理张杰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工厂不需要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完成任务的高效工具。”目前,蓝海机器人研发的这套解决方案,已能在光伏电池片产线实现500台以上机器人同时运行,替代超500名人工。通过智能控制及调度系统,让每台机器人都成为能感知、会思考、可决策的“自主个体”。它们不仅能执行指令,还能预判产线节奏,自动调整路径、重新分配任务。
事实上,这套系统最初源于蓝海机器人在长期服务光伏厂商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的研发迭代,才真正实现了从自动化到无人化、智能化的跨越,也标志着国产智能物流系统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突破。
如今的机器人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需要遥控器的机器人,才是真正AI时代的机器人。如果还得靠人操控,本质还是人在干活,只是换了个人来按按钮,对制造业来说并没有真正降本增效。
广东丰富的工业场景,恰恰是最严苛的考场:靠AI,如何让机器人自己“聪明地干活”。
随着AI在工业场景的突破,越来越多像蓝海这样的企业开始将技术能力向农业、仓储、交通等新领域延伸。依托广东雄厚的工业基础,一批AI和机器人企业已在本地工厂验证成功的基础上,将解决方案推广到更广泛的行业领域,这些原本在制造场景中锤炼出的智能系统,正展现出强大的跨行业适应性,开始赋能千行百业。
机器人“聪明大脑”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算力这一核心“燃料”。但没有场景的算力,就像建在沙漠里的加油站。
2023年9月,曾在IBM、联想担任高管多年的刘淼带着一支顶尖IT团队创立了图灵新智算,专攻基于生成式AI的算力全栈能力和解决方案。同年11月,刘淼将公司总部迁至广州。刘淼说,落户广州看中的正是广东庞大的制造业场景池和“供应链升级的优势”。这里每天产生海量工业数据,为AI训练提供“燃料”,也为算力服务创造真实需求。
现实中存在着一边是企业喊“一卡难求”,一边是大量算力闲置的情况。刘淼把这叫“结构性错配”,并认为“问题不在芯片数量,而在系统能力。”他打了个比方:“光有发动机跑不快,还得看传动、底盘、控制系统是否匹配”。
“当前不少地方重视算力,却忽视了这些算力能否真正服务本地产业。”刘淼说。因此,图灵新智算不追求高端芯片,也不堆硬件规模,而是聚焦“系统整合”,用自研的高速互联架构和调度软件把普通算力单元高效组织起来。
“我们叫它‘小马拉大车’。”刘淼说。通过优化网络延迟、提升数据吞吐、重构软件栈,该企业在不依赖进口高端芯片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生成式AI训练任务的有效支撑。如今,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接入他们的算力服务。
图灵新智算的探索也印证了AI时代,算力竞争的本质并不是单一芯片的性能比拼,而是围绕真实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之争,谁能更高效地把算力转化为生产力,谁才能真正赢得这场AI长跑。
对广东而言,实体机器人的“动手能力”与AI系统的“决策能力”正加快融合,形成一场由“能干”与“会算”共同驱动的变革,正通过赋能千行百业重塑效率边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