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丁香:兼具诗意和实用价值的“宝藏植物”
在诗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中,把结着愁怨的姑娘比作丁香,描摹出朦胧幽深的凄凉美感。丁香为何会成为 “忧愁” 的代名词?诗人又为何独独选中丁香来比喻哀怨的姑娘?
丁香与“忧愁”的渊源
春季绽放的丁香,全株布满硕大繁茂、香气四溢的花球,细看花序中的单朵小花却纤小文弱、色泽淡雅。四枚貌似花瓣的花冠片下部是合生的,且很长,形成一个圆柱形的花冠筒,这与桃、李等蔷薇科植物花瓣完全分离的情况明显不同。专业术语中,桃、李的花叫“离瓣花”,丁香的花叫“合瓣花”,花蕊尽数包藏于细长的花冠筒中,给人以欲开还休之感。因此,唐宋以来的文人常以丁香的“含苞不放”比喻自己愁思郁结,难以排解:宋代王十朋感叹丁香“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词人柳永曾写下“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
丁香的合瓣花
当丁香枝头密布花骨朵时,花蕾圆润饱满,拖着细细的 “长尾巴”,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历代诗文中称之为丁香结。此名更觉情思隽永,尤其适合描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所谓“可怜百结芳愁,东风随意猜破”。南唐李璟曾唏嘘:“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朝李商隐也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朝韦骧叹道:“无端又欲恨春风,恨不解、千千结。”而新时代品赏被古往今来文人寄托幽怨、愁思的丁香时,我们应多一份“春雨纷飞终有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心境。
紫丁香的花蕾
“忧愁”丁香与香料“丁香”的区别
欧洲人在中世纪为将“丁香”等香料从东方运到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香料丁香”曾在东西方贸易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料丁香”的形状确实很像木樨科丁香属树木的花骨朵,但却是另外一种植物的花蕾——丁香蒲桃,属于桃金娘科蒲桃属。
木樨科丁香属的代表树种——紫丁香
紫丁香是我国特有的落叶香花灌木,有时也长成小乔木,但最多5米高;它的叶片对生,卵形或肾形,宽常大于长,边缘光滑没有锯齿,先端有时会带小尾尖。紫丁香由枝条的侧芽抽生出直立长圆的大花序,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清香怡人;高濂在《草花谱》中提到:“紫丁香花木本,花微细小丁,香而瓣柔,色紫,故名。”紫丁香有一个变种叫白丁香,开花时犹如枝叶间簇拥着一团团雪白的云朵。
长着小尾尖的紫丁香叶片
紫丁香
紫丁香的栽培和应用
紫丁香喜光,喜欢温暖也耐寒,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耐瘠薄性,所以中国南北广泛种植,尤其在长江以北各庭园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世界各地也多有引种。但它不能种在低洼地,积水会引起病害甚至死亡。
紫丁香枝叶茂密,花序丰满秀丽,且具独特的芳香,自古以来是我国园林著名的观赏花木之一,常配植于香花苑,尤其适合于树种有限的北方皇家园林:可丛植于建筑物的南向窗前以及茶室凉亭周围,开花时,清香入室,沁人肺腑;可散植于园路两旁、草坪之中;也可盆栽或做切花栽培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紫丁香的树皮和叶早在唐代就已入中药。用鲜叶制成溶液,味苦、性寒,有清热祛湿、解毒消炎的作用,民间多用于防治菌痢、止泻;叶的浸膏还是著名片剂——肝特灵片的有效成分,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应用疗程短,退黄作用显著,且安全无毒性反应。
紫丁香的花可提制芳香油;嫩叶可代茶。此外,紫丁香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能力较强,对空气污染有一定净化作用,因此是工矿区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紫丁香性强健,栽培容易,但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被低估。未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其精深加工产业规模的形成,让这一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的植物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王珏、王若涵
编辑/审校:谢芸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