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白鹿网 -> 产业频道

杨小松: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破除养老认识误区

发布时间:2018-06-09 01:21   来源:网络   阅读量:9992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李若愚)6月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做客新华会客厅。谈及“向广大投资者推广通过公募基金养老的理念和产品时存在哪些困难”时,他表示,一是投资者在养老理念上存在以下误区:

老年人“养儿防老”,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要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仅靠子女是不科学的。

中年人“我有社保”。据人社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一直维持在66%左右,如果考虑到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收入差异、医药开支的增加、通货膨胀等因素,仅靠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不够的。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群体容易忽略退休后养老不足的问题。

青年人“养老离我很遥远,给我缴养老金,不如把钱发给我”。养老安排的起步时间越早,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少。青年人在结婚、生子、住房等压力下,更注重当期现金流,容易忽视长远的养老问题。

个人储蓄养老。调查显示,银行存款还是中国人传统的养老金准备方式,但银行存款很难抵御通货膨胀压力。

二是养老目标容易极端保守或者极端激进。个人养老金投资主要是防范通胀和长寿两类风险。在个人养老金投资者教育刚刚起步的阶段,老百姓并不清楚自身的投资目标,容易进入极端保守或者极端激进的误区。极端保守型通常对资本市场运作并不太了解,对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养老”产品无从下手,于是选择银行的定期存款或类似的收益确定的金融产品。极端进取型通常认为自己对资本市场有一定的了解,盲目追求高收益高回报产品,忽略了以养老为目的的资金在风险偏好方面的特征,导致血本无归。

三是在选择产品时,将个人养老产品等同于养老保险。

在个人养老类产品的选择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是:个人养老产品就是养老保险。实际上,保险产品虽然够给予投资者较低的保底收益,但并不能完全抵御通货膨胀并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养老保险仅是第三支柱的其中一个选项。投资者应根据自身保障、经济实力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如果侧重保障且自身经济实力较强,最好选择保障功能强的养老产品;如果侧重收益且可以承受市场一定的波动,则应谨慎选择业绩稳健、风险可控的净值型产品,进行长期投资。

杨小松表示,面对这些误区,南方基金将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通过APP客户端、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针对客户多样化的养老资产配置需求,推出智投宝、养老宝等账户服务,为客户提供风险评估和养老财务规划,通过组合投资方式分散风险,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同时,积极开展“彩虹之旅”、客户投资策略会等线下活动,向投资者传达正确的养老金投资理念,将养老金客户的视线由关注短期波动逐步转移到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经理的风格差异、养老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等方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